目前,传统的时令养生颇受欢迎,每到特点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许多报刊、网上平台和朋友圈都有文章介绍相关知识和应时养生措施,很多人都会奉而行之。然而,在践行时令养生方法的时候,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生搬硬套。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遵从书本上的说辞,那就必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现今整个地球的气候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奇怪的气候现象层出不穷,在此 背景下,我们既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又要有适应性策略。笔者认为,合理的时令养生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正确理解时令养生理念
时令养生,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来调节人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也称为“顺时养生”。其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给善养生者带来了莫大的助益。“天人相应”理论强调整体观,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如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快,腠理开泄,易出汗;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放缓,腠理固密,不易汗出。人与自然相适应,可保健康无虞。倘若调摄不当,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或气候变化剧烈,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则疾病随之产生。所以,我们应理解和把握好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对于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既要知其常,也要懂其变,积极主动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养生方法,适应自然变化以保健防病。
②认识时令与气候变化并不同步
时令,指季节、节令,其时段相对固定,而气候变化往往无常。理论上的节气时段与实际上的天气情况往往不符,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春季为例,气候上的春季在南方与北方开始的时间相差可达2个月以上,如春城昆明2月初就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寒风飞雪,一片冬景。从湿度来看,东北和华北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快,风大,水汽蒸发量大,故相对湿度小,气候偏于干燥;而长江以南,春季往往多雨,相对湿度大。同是春季,不同地域气候的差别就如此之大,古诗亦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再者,即使在同一地域,天气的变化也往往无常。如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就讲到自然界存在“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等时令与季节气候不符的反常情况,即有时时令未到而该时令的气候已来临,有时时令到了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有时新的时令到了而上一个时令的气候尚未离去,还有某个时令的气候明显强于正常等。我们都经历过暖冬、凉夏,有时还遇见干旱、洪水等,这些都是反常气候的典型代表。
无常的气候会影响我们所处的环境,常常打乱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这时就不能照搬传统的时令养生法则。比如民间有“春捂秋冻”的传统说法,而碰到暖春如夏、寒秋如冬时,再一味强调“捂”或“冻”就会惹大麻烦了。对此,中医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理念极有指导意义。
③关注实时天气和自身的状况
如前所述,时令与气候并不总是匹配,故关注实时天气情况就尤为重要。根据天气变化和自身的适应性及时调整衣食住行方为正道。某些反常情况下更是应该视情而定。如虽是深秋,但仍闷热潮湿,润燥的措施就不合时宜。平时不妨多关注气候变化的信息,尤其在时令交接的前后,要及时调整生活安排,还要提高身体素质,优化自身对自然变化适应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