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临床医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交流材料

发布者:王向东发布时间:2025-06-05浏览次数:24


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根据《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二级学院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及《关于2025—2026年度二级学院“五好”关工委建设的通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部署落实“五好”关工委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五老”作用,努力推动学校及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五好”关工委建设推进落实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打造“医教协同”双引擎

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任主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副主任,离退休医师任委员,学工办主任为秘书的“五好”关工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牵头抓总,每周召开医院工作例会,统筹解决师资联动、阵地建设等难点问题;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具体落实,建立“周调度、月督查”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同步构建“学院-科室-班级”三级联动网络,制定《关工委工作责任清单》,明确教育处负责课程思政融合、学工办主抓实践育人品牌、团委推进“青银结对”等具体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挖掘“五老”资源,齐心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充分利用学院退休教职工数量多的优势,通过建立校院“五老”队伍推荐联动机制,及时把新退出工作岗位、思想过硬、身体健康、热爱育人工作的老同志充实到关工委队伍,逐步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有专业优势的“五老”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关工委积极挖掘“五老”队伍育人元素,通过文博剧社,深度挖掘张文博、冯义生等优秀教师与学校共发展同命运的感人事迹、人生体验和所体现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党史校史的了解,更引导学生传承了红色基因、坚定了职业理想信念,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强化功能特色发挥,培育“协同育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学院积极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开学第一课”将“五老”加入到新生开学教育中;同时发掘“五老”自身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文博剧社”把五老身上的职业精神发挥出来,深入开展“五老”讲党史校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搭建好实践平台,组织“五老”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举办系列关心关爱活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二、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开展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学院通过“文博剧社”,于20242月至6月开展了对张文博教授事迹的整理,通过梳理,把张文博教授“毕生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追求、视病人如亲人的医者之心的“大师”精神”编成话剧《滨医心》搬上舞台;202410月开始,对冯义生教授的事迹进行梳理,12月再次将一个百岁滨医人敬业爱生从教70年的故事搬上舞台,使广大学生深受感染,对滨州医学院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滨医老教授们职业精神的挖掘及此次集体观看展播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中国故事,增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三、学院关工委建设现状

(一)工作现状

目前,学院(医院)共有460名退休专家,成立了由学院书记任主任、副书记和工会主席任副主任的领导小组,同时选聘老护士长程振兰、老专家杨宏新、吕毅担任关工委委员,学工办杨秀红担任秘书长的关工委,组织架构完整,涉及部门广泛。

(二)存在问题

第一,作用发挥力度不够。关工委的职责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实效还需进一步提升,离退休职工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激励提高。

第二,工作力量较为薄弱。虽然配备了秘书长,但秘书长同时要承担党建、团建等工作,工作推进落实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意见建议

(一)加强关工委规范化建设。建议出台《关于动员和支持“五老”发挥作用的意见》等相关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明确关工委的职责、权益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五老”人员退出补充机制。建立健全“五老”工作队伍常态化退出和补充机制,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对“五老”年龄结构上提出具体要求。

(三)加强“五老”志愿服务队建设管理。落实“五老”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并且编入相应的专业队伍。根据各自特点匹配相应的志愿服务团队,比如红色基因宣讲队、医疗科普工作队、院内导医服务队、心理关爱队、开学第一课宣讲服务队等,团队规模结合工作实际把握。

(四)建立关工委与社会工作者、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做好“融合”文章,关工委可以与社区、学院班级等有机融合,探索构建“五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采取借台唱戏、搭台唱戏、同台唱戏等方式,拓展关工委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落实对基层关工委的经费保障。对长期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和关怀帮助,并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五老”,落实“以奖代补”,及时给予鼓励表彰。

4 页 共 4 页